第四百二十二章:天圣党
  不出唐钰所料,这第二份公文便是大宋朝廷的内政了。
  “国舅爷向郊联合众多官员以保皇为宗旨,当庭职责父亲背弃祖训祸乱朝纲,并成立天圣党,其党派成员均是国内赫赫有名的大地主,实力不可小觑。”
  “天圣党,他们是想重现仁宗皇帝时期的盛况么。”
  历史上的熙宁五年,操之过急的熙宁变法受到了来自各方反对势力的打压,加上神宗皇帝的犹豫,渐渐走向颓势,最终因为青苗法成为了官方敛财的工具而以失败告终。
  唐钰的出现虽然改变了局面,王安石的变法如日中天,却依旧出现了强有力的反对者,他们是统治了中原近千年的地主阶级。
  “如今朝廷推行制度改革,商贾的地位得到了显著的提升,却并未触及社会的根本,大宋依旧处在以土地的多寡划分阶级的时代,民以食为天,粮食是决定社会地位的重要因素,从此点来看,天圣党若是能够看清局面,只要稍稍牺牲一些利益,便能在一夜之间发展成为大宋第一大政党。”
  天圣党成员或许不是大宋最为有钱的一帮人,却占据着国家九成的土地,他们只要让出一部分土地,完全可以得到大宋所有农户的拥护,那可是整个国家将近八成的人口,正如唐钰当日对赵仅所言,控制了百姓,便等于间接控制了国家。
  再加上他们还有一个能够在皇帝面前吹枕头风的向皇后,由下至上形成一面密不透风的墙壁,正向着熙宁党缓缓移动,无时无刻不在挤压着熙宁党的生存空间,王安石想要有所突破,并非易事。
  政治斗争之所以残酷,便因这是没有硝烟的战场,各方势力耍着阳谋阴谋,一个不小心便是万劫不复。
  “此局,如何解?”
  唐钰还在感叹之中,王雱已将问题推至他面前。
  “熙宁党势微,因为商贾的社会地位还未达到一定的高度,手中没有话语权,天圣党来势汹汹,因为他们掌握了大宋的粮食,为了遏制熙宁党的发展,他们宁愿让粮食烂在谷仓里,也不会让一粒米流入市场,这是一个两败俱伤的局面,但也并不表示我们无计可施。”
  唐钰放下手中的公文侃侃而谈,“只要有一方势力愿意向大宋出售粮食,打破天圣党的垄断,他们的封锁便不攻自破。”
  “至于这一方势力是谁么……大理、大越、蒲甘,只要有银子赚,他们必定愿意向大宋提供粮食。”
  这三国地处南方,虽然耕地面积不大,却可以保证粮食一年两熟,在化肥的作用之下,提高产量并不困难,大宋人口如今已达到惊人的一亿,其中有八成却是天圣党需要笼络的农户,为了得到他们的支持,天圣党绝不会断这些人的粮食,换言之,面对只有将近两千万人口的粮食问题,在三方的同时供应之下,应该也足以应付了。
  “这倒也能解了暂时的燃眉之急。”王雱沉吟了一声,对唐钰的计策表示认可,只是这终究还是治标不治本,“两派相争,非朝廷之福,如何才能彻底解决争端?”
  唐钰伸手摸了摸下巴:“想要瓦解天圣党的攻势,便要抢在他们之前笼络人心,那九成农户是我们必须要争取过来的,他们是大宋的基石,只有得到他们的认可,熙宁党才能走得更远。”
  “那要如何争取呢?总不能让他们都去做生意吧?”
  大宋百姓全部从商,这是不现实的,田地荒芜,纵然百姓的口袋富余,也买不来温饱,没有粮食,再强盛的国家也会在顷刻之间土崩瓦解。
  “一个国家若想得到长治久安,朝廷与百姓都需要各司其职,农户自然需要还是农户,只是除去农户的身份之外,可以有别的取财之道。”
  一年之中,农户面朝黄土背朝天,充其量也只有接近四个月在田间劳作,剩下的时间便是混吃等死,靠天赏饭吃,若是利用这段时间做些小本生意,不但可以活跃市场,还能提高自家的收入,纵然遇上年份不好收成不高的时节,也可不必等着朝廷发放救济粮食度日,何乐而不为?
  “这需要大量的宣传,让农户们形成固定思维,在农闲时自食其力,朝廷也需要给出支持,比如开放夜市,延长宵禁时辰等等刺激消费的举措,对于天圣党的抹黑更要不遗余力,揭露他们给农户画饼充饥的假象,即便分出了土地又如何?还不是会以粮店收购的形式从农户身上抽血?”
  后世叶圣陶老先生的文章《多收了三五斗》可是被列入教科书的,对于其中的猫腻,唐钰又怎会不知?
  “要告诉全天下的农户,我们熙宁党最终的目的,是收归土地为国有之后由各地的农场主承包,农场主可以雇佣农户为其劳作,如此做的好处便是农户的时间可以自由支配,其身份也会慢慢发生转变,最终摆脱世代为奴的身份,彻底摆脱天圣党的奴役。”
  听到此处,王雱总算露出了一丝笑意:“还是唐兄的手段高明,在笼络人心的同时,还不忘踩对手一脚,此计可行。”
  对于王雱的夸赞,唐钰不可置否,西方世界各个党派之间的明争暗斗早已进入白热化,唐钰没吃过猪肉,还能未曾见过猪跑?党派竞争的精髓便在于互黑,发现对手政策中的漏洞,不择手段的猛踩,直到对手丧失反击能力为止,这便是政党的生存之道。
  “最后一个棘手的问题,对于父亲的变法,一向持支持态度的官家近来似乎有些摇摆,在朝堂之上已经有几次否决了父亲的提议,对此,唐兄可有应对之法?”
  唐钰闭上眼苦笑,当初在成立熙宁党之时,王安石便向皇帝表过态,他对大宋忠贞不二,其二便是在赵顼称帝期间,绝不进行政治改革,以维护赵顼的皇权。
  熙宁党发展的势头太过猛烈,引起了赵顼的警觉,这才是所谓的因为步子太快终于扯到了蛋啊。